半个月跌超3000点!人民币汇率击穿6.7,贬值动能来自何方?央行重磅表态,4400亿利好浮现
原标题:半个月跌超3000点!半个币汇表态人民币汇率击穿6.7,月跌央行亿利贬值动能来自何方?超点穿贬央行重磅表态,4400亿利好浮现,人民经济、率击汇率如何演绎?值动重磅 人民币汇率击穿6.7!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继续贬值。何方好浮5月6日,半个币汇表态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盘中一度跌破6.73,月跌央行亿利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内贬值幅度亦超500点。超点穿贬当天人民币兑美元的人民贬值与美元指数快速走强不无关系。同一日,率击美元指数一度站上104,值动重磅为2002年12月以来首次。何方好浮 事实上,半个币汇表态自今年4月19日以来,人民币汇率快速贬值,连续跌破多道关口,半个月时间跌超3000基点。 鉴于两年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最低贬至7.1左右,目前看人民币汇率水平仍相对稳定。但亦有观点呼吁下一步支撑汇率的着力点,在于稳增长“真招实招”的尽快落地,货币政策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推动有效信贷需求企稳回升。 央行5月6日发布的政策研究文章表示,我国已形成一套适合国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体系。下一步将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不断总结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体系,把握好结构性货币工具投放流动性总量,实施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措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相配合,共同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增长动能,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实现稳增长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股市依然不平静。5月6日开盘,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道指最大跌幅达1.6%,两天狂泻1500点;标普500最大跌1.9%;纳指最大跌超2.5%。之后美股拉升,截至北京时间23:30,美股三大指数一度转涨。欧洲主要股指跌幅缩窄,法国CAC40指数跌1.5%,德国DAX指数跌1.4%,英国富时100指数跌1.4%,欧洲斯托克50指数跌1.5%。 人民币汇率何时企稳?仍有贬值压力但幅度可控 受出口承压、中美利差收缩甚至倒挂等内外部因素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内仍有进一步贬值的压力。不过,随着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弹性的不断增强,目前外汇市场情绪较为稳定,多数机构认为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概率较低。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鉴于人民币对CFETS篮子在过去15个月显著升值、且基本面因素有所转弱,预计人民币汇率还会进一步贬值。不过,在其他汇率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贬至6.9水平仅会带动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回到100.4,即2021年的平均水平。 截至4月29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103.24,较年初依然微升0.75%。反映出尽管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明显,但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汇率依然非常稳定。 “预计未来几个月内人民币对美元会进一步走弱,年底达到6.9。由于近期美元保持强势势头,中国出口和经济走弱,人民币对美元在年中可能突破7这个关口,不过年底应该重新回到7以内。”汪涛称。 尽管近期人民币汇率快速走贬,但央行除4月25日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外,并无有“出手”稳定汇率的明显迹象,这从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定价就可看出,汇率变动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5月6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较上日大降660点,贬至2020年11月5日以来最低。 东北证券研报认为,人民币贬值空间或较有限。一是在二季度美国密集加息、缩表落定之后,美元指数预计会逐渐走弱;二是随着国内稳增长政策的落地,预计经济在二季度内能逐步改善,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小幅回升;此外,如果出现人民币汇率持续快速大幅贬值,央行或会继续出台相关政策干预。 货币政策“下一站”在哪儿?推出超4400亿各类再贷款工具 鉴于两年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最低贬至7.1左右,目前看人民币汇率水平仍相对稳定。但亦有观点呼吁下一步支撑汇率的着力点,在于稳增长“真招实招”的尽快落地,货币政策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推动有效信贷需求企稳回升。 汪涛预计,中国央行将在汇率和其他政策目标之间寻求平衡。虽然人民币走弱与经济基本面变化以及现行货币政策方向基本一致,但相信央行不会将人民币贬值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工具。央行会避免市场对于人民币形成持续的单边走势预期,因为这将导致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则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下,显示出目前实体经济收缩进一步加快。从近期金融数据和实际调研情况看,我国企业和居民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问题有加剧的趋势。应高度重视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从货币政策看,应更加积极有为,主动发力,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继续适时实施降准降息,更好地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总量货币政策方面,董希淼认为,要继续引导市场利率继续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激发市场主体的有效需求。虽然目前实体经济贷款利率已经处于低位,但市场主体获得感并不强,宽信用效果还有待提高。 “例如,引导5年期LPR下调,不仅可以降低个人住房贷款偿付成本,从而刺激消费需求;也可以降低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偿付成本,激发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董希淼称,下一步,应适时通过降准、调降政策利率以及压降银行负债成本等,推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同步下行。 不过,鉴于欧美通胀“高烧不退”下,我国也面临一定的输入型通胀压力,稳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约束下,总量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面临掣肘,这也是为何近期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出镜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统计,4月以来相关部门已先后宣布推出总计超4400亿元的各类再贷款工具。具体包括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400亿元普惠养老领域再贷款,1000亿元再贷款支持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业融资,以及再增加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等。此外,央行近期还透露,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和民航专项再贷款。 根据央行5月6日发布的政策研究文章显示,2022年3月末,全国再贷款再贴现余额达到2.47万亿元,同比增加5263亿元。 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疫情之下经济承压,货币政策总体要维持宽松取向,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目标下货币政策存在总量宽松的空间,但由于传统货币政策空间随着前期大量政策落地而收窄,叠加海外紧缩周期对于我国央行政策实施的制约,后续更多还是倾向于结构性工具,促消费、稳地产、支持三农小微和科创企业、保障粮食和能源生产供应和物流畅通等将是后续政策的着力点。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疫情带来的经济停摆对市场的冲击主要是现金流的冲击,社会的消费和投资意愿趋于减弱。然而,现在大量的金融政策主要是支持企业加杠杆,但是由于市场主体受疫情防控的影响而没有现金流,加杠杆的意愿也不高。面对疫情防控,不能指望货币政策能包打天下,应该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以及宏观政策与其他包括公共卫生政策在内的协调联动。由于疫情带来的冲击是非对称的,货币政策除了总量层面的管控之外,也应该聚焦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 责编:王璐璐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受疫情、惠民保产品崛起等影响 百万医疗险该如何顺势而变?
- 上海本次疫情共有死亡病例190例 平均年龄82.52岁
- 马斯克:我买下!特朗普:反正不再用!
- 菜鸟:北京仓库生产线全开 在京无人车可执行无接触配送
- 砸钱做预制菜,营销费用大涨逾4倍!趣店单季亏损近6.5亿
- 海南省今年计划筹集保障性租赁房2000套,公租房900套
- 黑龙江勃利农商银行因违规发放贷款等被罚60万元
- 看中新款车买不起?那就应聘到大厂,策划“越厂”偷车!这名前比亚迪员工教训惨痛
- 对冲基金近期大举回补空头,但仍不愿做多贵金属!
- 央行有关负责人评论目前金融市场出现波动
- 无锡上调公积金贷款额度:二孩或三孩家庭最高可贷100万元
- 高盛预计欧洲央行将于7月首次加息,今明两年加息七次
- 人民银行条法司副司长谢丹:将配合有关部门推动金融稳定法立法进程
-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发热门诊暂停接诊
- 美参议员称马斯克收购推特很危险:要严格监管
- 生态环境部:发挥绿色金融支持作用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 金融十六条:保持债券融资基本稳定 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发行债券融资
- 推动金融支持公路交通高质量发展
- 快讯:苹果期货主力合约午后直线拉升涨近3%,现报8842元/吨
- 经济日报评外汇降准:释放外汇市场“稳”的信号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