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1.2亿年薪研究冷核聚变,为何有人信?
文|孙小婷 4年前,光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物理材料专业的日报人信刘本良博士,在一档求职节目中,亿年提出月薪5000元人民币被拒。薪研但他没想到,究冷自己的核聚何故事有了后续。 近日,光明有媒体称,日报人信刘本良的亿年冷核聚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已经被美国高薪挖走,薪研就职于纽约冷核聚变研究所,究冷年薪1.2亿美元。核聚何消息一出,光明网上一片哗然。日报人信后经本人回应,亿年这是一则假新闻。 从被拒到被挖,从月薪5000到年入上亿,从做冷板凳到研发成功,种种充满戏剧性的反转,却也是人们现实中期望的一种投射。 让此类新闻博人眼球的,不仅仅是人物命运带来的情绪上的刺激,更有此类科学专业让人产生的心理上的“不明觉厉”——正因为一些信息落在人们知识的盲区,才似乎更让人难以分辨和质疑。否则,一个普通工种能达到年薪1.2亿,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怀疑。 另一方面,有人热衷于编出类似故事、并且读者还愿意相信,也是长期以来舆论浸淫的结果。 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幻作品层出不穷,人们对科学所产生的巨大热情,与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吸收速度往往并不成正比,这也造成了长期以来舆论场里科学、科普、科幻、伪科学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真假声音混杂。 前几年,网友那句“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解释不通、平行时空”的调侃,也是对这一现象的反映。造成的结果就是,披上“科学外衣”便被“另眼相看”,市场中出现的量子速读、量子面膜,是舆论的产物,也是对这类“科学叙事”的不断强化。 再看这则新闻,刘本良4年前在求职节目中声称,致力于研究“冷核聚变”和发明一种“1节电池供全家使用10年”的5号电池。虽然这两项研究在科学界争议颇多,前者被认为难度等同于“水变油”,后者被认为目前人类研究还太过粗糙,但到了假新闻里,就被直接夸大为“造出了充一次电能用2.8万年的超级电池”,再次体现出了一种对科学作用的盲信,以及正确、理性科学观的缺乏。 然而,这种“盲信”不仅仅是对科技本身,这个个案更值得人们警惕的是,这类科学叙事,还被附着了一种成功学的意味。续写的结局,总结起来就是“埋头研究,然后一夜暴富”。而现实中的他,“从2018年一直工作到去年,研究的方向是算法,去年转到业务部门,因为完全不懂业务,所以再次离职”,仍然是一个用力生活的普通人——显然,基础科学研究者所面临的工作和生存压力,不应该隐匿于这些虚构的“逆袭光环”里,而更应该被社会看到,并引起足够的重视。 思考如何减少舆论场中的“伪科学叙事”,和扩充现实中的科研岗位、让高学历人才真正学有所用,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相互联动。在科普之路上,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理性读者,也需要支持更多的维护科学严谨性的科研人员。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全球央行观察|恶性通胀成“最后一根稻草”,欧洲央行即将祭出史上最猛加息?
- 近一年调查,澳大利亚矿业大规模性侵案被揭开:涉及多家矿业巨头
- 7月1日起 上海将调整部分民生保障待遇标准
- 美国认了:针对的就是中国
- 【服贸会新观】不“服”不行!“十岁”服贸会,又又又上新
- 美国纽约州和加州准备采取措施限制枪支的使用
- 刚性债务压顶、经营亏损,华融融德评级展望被调整为负面
- 中信麻袋财富:暴雷半月仍无官方回应,债主求告无门只能苦等?
- 股票型ETF规模显著增长 医药半导体等行业ETF受青睐
- 人民日报一线调研:看粮食如何颗粒归仓
- 腾讯汤道生:腾讯不造车,专注参与车企全链路数字化升级
- 成都:自动驾驶汽车路测 每车保险不低于500万元
- 阳光保险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 美元指数窄幅震荡 黄金价格区间调整
- “老基金”限购、新发基金热卖,基金销售市场逐渐回暖
- 加密市场现在走到哪一步了?
- 成都多地公布全员核酸检测时间安排,多在14时到19时
- 花旗下调比亚迪电子盈利预测!
- 经济日报:唱响开放包容的“金砖声音”
- 崩了,全崩了!外盘有色、农产品全线下跌,棕榈油“决堤”!
- 搜索
-